为了倡导医护人员关注睡眠健康,中心医院神经内二科青年文明号在院团委的支持下举办了以“科学睡眠 健康之源”为主题的公益活动。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李书瑞,宣传科科长查莉、团委书记张序及神经内二科主任霍会永、护士长曹凌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公益活动特别邀请到意大利心理学博士王狄老师为大家讲解了对睡眠有帮助的一些技巧。
在本次活动中,神经内二科薛靖副主任医师专门应用了《阿森斯失眠量表》对参会人员做了现场睡眠自评,结果显示41%的人员存在睡眠问题。在此特别提醒我院医护人员关注睡眠,关注身心健康。医护人员由于职业需求对于睡眠有着特殊的要求,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睡眠质量是很科学的途径。王狄老师在活动现场带领大家体验了正念呼吸和催眠放松。正念呼吸可以使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中提升专注力,快速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催眠放松可以帮助我们在夜间入睡时更快地进入睡眠状态。
通过本次活动,大家不但了解到自身睡眠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改善睡眠质量的科学方法。良好的睡眠不仅是自身的生理需求,也为提升专注力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保障。
据悉,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据2021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显示,超过3亿中国人存在睡眠障碍。2022年《中国睡眠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民众睡眠时长不足,相比十年前时间缩短近1.5小时。睡眠是人体的一种主动过程,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是健康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三项健康标准。进入21世纪,人们的健康意识空前提高,“拥有健康才能有一切”的新理念深入人心,因此有关睡眠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7%的人有睡眠问题。为唤起全民对睡眠重要性的认识,国际精神卫生组织主办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计划于2001年发起了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将每年的3月21日,即春季的第一天定为“世界睡眠日”,此项活动的重点在于引起人们对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质量的关注。2003年中国睡眠研究会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国。
相关链接:世界睡眠日,专家话与失眠!
1、失眠就是睡不着吗?
霍会永:不一定。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醒来超过2次;睡眠质量差,多噩梦;总睡眠时间少于 6 小时;次日感到头昏乏力、情绪低落等不适。
2、睡不着的时候喝酒助眠可以吗?
霍会永:酒精进入人体后会被分解成乙醇,造成脱水、口干舌燥的感觉,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很难顺利进入深度睡眠。另外,酒精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造成心脏耗氧量增加,血压上升,依靠酒精来治疗失眠实则是下策,所以并不推荐饮酒助眠。
3、我虽然经常熬夜,但是睡的时间长,这样也可以吧?
霍会永:有人熬夜通常后半夜两三点,甚至快天亮才有睡意,一觉睡到中午十一二点,也是睡6~7小时,医学上称为睡眠时相后移障碍,是一种生物周期紊乱的现象。长此以往会产生恶性循环,会导致失眠,睡眠质量也会变差,出现多梦、头晕、乏力等症状,机体免疫力下降,引起许多精神心理的改变,如烦躁抑郁、警觉活动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建议最晚夜间11点入睡。
4、睡多长时间才算合适呢?
霍会永:不同年龄层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不一样。6岁到13岁的学龄儿童,建议每日保持9到11小时睡眠。14岁至17岁的青少年每天应当睡8至10小时。18岁至64岁的成年人,每天7至9小时的睡眠最佳,6小时或10小时也行。65岁以上的人,7至8小时的睡眠较为合适。(薛靖供稿)